compare:
- Taipei Model
- Bay Area Model
- Philadelphia Model
2. Read the abstracts of the full papers, and then make your comments.
Robin Kay, Developing a comprehensive metric for assessing discussion board
effectiveness,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Technology, Vol 37 No5 2006. pp. 761-783
comment:
作者在這篇文章中提出了十二點的觀點,對於線上的討論版的特性。
- 在社群學習、認知處理及做也的學習中,學生有參與討論,但不一定是社群的學習。使因為可能熱烈討論不關於上課的題目。
- 在討論的品質中,學生公開了學習的過程,並也回答了意義的知識,進而改善作業的問題,所以這在討論版中是成功的例子。
- 最初的問題,在文章標題上決定了要不要閱讀及互相討論的文章長短。
- 教育者扮演的角色中,如果老師能夠積極的參與,這討論版將會執行的更好,而且線上的討論版有可能會變成是課堂上的補充教材。
- 在導覽的部分,只有前面三個標題會吸引注意,之前其他的標題會依照比例而減少閱讀。所以熱情的回答及參與則會檢少這樣的現象發生,但儘管如此,若有回覆訊息產生時,可以郵寄至作者的信箱當中,這樣就有辦法提高學習的興趣及回應。
- 在學生的挑戰方面,發現讀的越多或觀看越多討論區內的文章的學生,不管是發表文章或回覆問題上總是最快及最多的,表示他們很熱情的參與其中。反觀不閱讀文章或回覆很短的問題時,則表示這學生缺乏感情及熱情在討論版中,缺乏回應意味著害怕把訊息放在公共場所中討論。
- 回覆的時間,越快速的回答問題,則產生的回應更多,若很久才回覆時,則會失去興趣減少互動。所以使用及時訊息(RSS)的功能,則可以加速回覆的時間。
- 學校以外的學習,討論版發揮了在課堂以外的補充資料,許多的題目都超出了課堂的學習,擁有不同的題目在家裡學習,並且有互相討論學習的進度。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